欢迎来到斯诺克高清/免费直播软件下载官方网站!
斯诺克高清/免费直播软件下载
斯诺克高清免费直播下载中心

服务热线 0510-8330 6770

4-68离心通风机

厉彦林:《齐风淄火》选读


时间: 2024-07-19 17:11:35 |   作者: 斯诺克高清免费直播下载

  轻轻翻开人类历史的壮阔画卷,大地、山峦、河流、海湾无不记录着前行的艰难与尊严。

  “中国”和“瓷器”,在英文中是一个词“china”。这说明欧洲人认识中国是和瓷器联系在一起的。我国的瓷器从15世纪传入欧洲,成为最早的文明使者。1602—1682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的中国瓷器就有1600多万件。瓷器以千姿百态的形状和优雅精美的品质,打开西方国家认识中国的窗口。

  “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风景来。”淄博地区制陶历史悠远长久,被誉为中国五大瓷都之一。大约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开始一直到今天,烧制陶瓷的烟火就从未中断,这在国内各陶瓷产区亦是少见。淄博被誉为“陶琉之乡”,成为泱泱齐文化和人类陶瓷发展史的重要标志。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陶瓷古国,陶器更是我国伟大的发明创造。陶的起源大约在一万多年前,淄博是发现使用陶器最早的地区之一。我国流传有舜陶于河滨、女娲炼石补天等优美神话传说,在淄博供奉舜帝的窑神庙与供奉女娲的炉神庙,见证着历史铿锵的足迹和陶火熊熊的岁月。窑神庙门上刻有一副对联:“范金合土,陶铸五行补造化;食德饮和,俎豆千载拜冕旒。”

  我这个年纪的农村孩子,小时候大都玩过用黄泥巴摔泥碗儿的游戏。雨过天晴,在大柳树下,在屋山头的阴凉地,一帮光或只穿个小裤衩的男孩子,怀里抱一大块不软不硬的泥巴围在一起,大呼小叫地忙着整泥碗儿摔泥碗儿,比比谁摔得响,常引来大人和孩子们围观。随着“嘭”的一声,泥碗儿的底鼓开或大或小的泥窟窿,惹来一阵笑声。其实那泥碗儿,如果放火里烧,也就是陶制品。

  土、水、火,三者的欢歌诞生了陶。古代建窑场的主要条件是依山傍水,因为山有柴草可烧,有土石可选,有水可用。交通运输等问题次之。是土的厚重、水的柔情与火的热烈融合塑造出新的生命——陶,陶的生产需经选土、注水捏泥、黏土制坯、拉坯修形、上釉、装窑、封窑、点火、烧制、出窑等多个工序。我们的祖先在大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便烧制了陶器。应当说,这是在劳动中,偶然的发现与发明。《吕氏春秋》曰:“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通鉴外纪》记载:“黄帝方宁封为陶正,以利器用。”我们的先祖自从认识了火,懂得用火烤食物吃,但还没有锅碗瓢盆这类工具,只能把食物烤熟后用手抓着吃。口渴了,只能趴在河边喝水,或用手捧水喝。相传轩辕黄帝时,在四川青城山修道的宁封子在河边生火烤鱼,不小心把鱼烤煳了,他很生气,索性拿起剩下的几条鱼,用泥土糊住扔进柴火里。后来拿起糊鱼的泥外壳一敲,还当当作响。他端着这个泥壳走到水边,装满河水,发现这个干泥壳竟然不漏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陶器就这样在无意中被烧制成功了。陶器的出现,大大解决了人类盛饭、喝水的困难。黄帝正在为老弱病残等人饮水而发愁,听到宁封子的这个创造特别高兴,便令宁封子任“陶正”,专门带人尝试研制陶器。因而,宁封子也被后人奉为“陶圣”或“陶神”。

  《古史考》曰:“黄帝时有釜、甑”。民以食为天,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两件器物,釜就是锅,甑是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锅上蒸食的炊具,类似蒸笼。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使物体的本身发生质变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推动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进入“蛮荒时代”,开始文明的启蒙。人类从此开始对水、土、火等综合认识和把握,这对远古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组织产生了深刻影响。

  淄博地区较早开始陶瓷的加工生产。临淄赵家徐姚遗址最新考古发现,约1.32万年前已出现陶器。距今约一万年左右,齐人已掌握很成熟的制陶技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境内就有先民开始抟土制器,掘地筑窑,焚柴而陶。

  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齐。齐,从立国之初就“崇商重工”。姜太公曾把大工、大农、大商称为“国之三宝”。齐国设“陶正”官专门管理陶器生产,并在齐都城内设立制陶作坊,从事陶器的专业化生产。中国古代第一部手工艺技术汇编《考工记》就诞生于齐国。书中记述了甗、盆、甑、鬲和庾五种陶器的容量和主要尺寸,对甑“七穿”这一形制特点,亦有交代;记述了两种瓦器簋和豆的容量和主要尺寸;并指出陶人和旊人制作的次品不能进入官市交易,进而介绍了制陶工具“?”的主要尺寸,提出了“器中?、豆中县(悬)”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兴盛的制陶业,助力了齐国渔盐冶铁、称霸诸侯。

  古代制盐,一般用深腹陶器将海边滩涂下的卤水煮沸,加入凝固物质结晶而成。制盐业对煮盐用的陶制工具需求激增,淄博制陶业日渐繁荣。周王朝设置司工、陶正、车正、工正等官职,对各种手工业实施专管,其中“陶正”这一官职就是为管理制陶业而设置的。齐国作为周王朝的属国,效法周制设立了“陶正”。齐国还设有官办制陶作坊,专门生产宫廷使用的陶器,实为早期“官窑”。

  齐国将盐卖给“粜之梁(魏)、赵、宋、卫、濮阳”等无盐之国,首开“矿、盐生产官营”先例。陶器又是储盐和贩盐再好不过的容器,生产和贩运盐需要大量陶器,因而齐国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发达的制陶业与渔盐冶铁业互为支撑,“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一直处在分裂割据局面。自西晋至北魏统一中国北部期间,北瓷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淄博完成了由陶向瓷的过渡。《中国陶瓷史》记载,山东省淄博寨里窑是目前已知的北方青瓷的唯一产地。官窑在经济上不惜工本,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北方瓷器发展。另一方面,官窑的瓷器严禁民间使用,民窑不得不停产或改烧其他品种,这无疑对北方瓷器的发展又起了阻碍作用。

  唐宋时期,陶瓷烧造技艺日趋精进,器类齐全,地方特色更加鲜明,雨点釉、茶叶末釉、兔毫釉、铁绣花釉和绞胎瓷、白底黑花瓷等独树一帜。

  明清时期,淄博形成了以淄川、博山为代表的陶瓷生产基地和产品营销售卖中心,以寨里窑、磁村窑、博山窑为代表的淄博窑成为古瓷名窑。

  淄博市博山区颜神古镇至今保存着13座古窑。走进古镇,千年古窑静静浮现眼前,穿越深邃厚重的青石巷,烧痕斑驳的匣钵墙传递出当年窑民生活的细节。据史籍记载,明清时期,这里有圆窑170余座,规模傲居博山六大窑场之首,烧制出的雨点釉、茶叶末釉等名瓷蜚声海内外。作为淄博陶瓷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颜神镇有“中国陶瓷古窑村”的称号。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大的陶瓷厂山东博山陶瓷厂诞生于此,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烧窑制陶,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数不清的陶瓷制品。

  瓷器的前身是陶器,釉陶是瓷器产生的基础。唐代时,淄博的另一个窑口磁村窑异军突起,开始烧造各种瓷器。

  宋代以文立国,重文轻武,皇权得到一定束缚,中国瓷器业也步入百花争妍的年代,磁村窑也在宋金时期迎来了它的顶峰时刻。当时陶瓷业分化为官窑、民窑。淄博陶瓷业因受本地原料限制,遭到官窑拒绝,但生产的粗瓷,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这一时期,磁村窑的烧造规模日益扩大、品种快速增加,影响力也逐步的提升。磁村周边的博山大街、八陡、山头、坡地和西河以及周边地区等深受影响,大量烧造各类瓷器。淄博地区窑业呈现出爆发式发展,窑火更旺。

  元末,淄博地区处于战乱之中,民不聊生,陶瓷业遭到了严重破坏,著名的磁村窑一蹶不振。明天启年间,西河窑场有大、小窑百余座,成为名噪一时的陶瓷产地。“窑业空前繁荣、四方商贩辐至”。

  清代前期和中期,博山已成为淄博陶瓷的集中产地和销售中心,“陶者以千数”,以“瓷城”遐迩闻名。乾隆时期,淄博地区窑业又进入了一个兴盛期。当时博山的福山、八陡、窑广、北岭等处窑业兴隆,淄川渭头河窑等也相继兴起,产品各有特色,争奇斗艳。“其利民不下于江右之景德镇矣”。

  博山颜神古镇有13座古窑和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古砖青瓦,掩藏着岁月的痕迹。在陶瓷体验馆,可做一件自己独创的陶瓷小物件,也可与朋友在由牛角窑改造的小酒吧中相聚,远离尘世间的喧嚣与浮华,享受微醺的清闲。

  陶的坯体结构疏松,断面粗糙,敲击声音低沉。瓷的坯体结构致密,断面致密如贝壳状,敲击声音清脆。因受地理环境制约,淄博制作陶瓷用的原材料远不如南方景德镇等地精良,淄博陶瓷业扬长避短,自强不息,发展势头良好。

  瓷器是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物件。陶也好,瓷也好,都需要通过窑定型呈现。“馒头窑”是当时烧制陶瓷的主要设备,窑外形呈馒头状,横切面有圆形、椭圆形等。据考证,这种窑出现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到宋代时,窑的结构分窑室、窑门、通道、火膛、窑床、烟囱六部分,历经元、明、清,无显著改进,新中国成立初还在沿用。不熄的窑火为我们大家带来了方便实用、数不尽的瓶罐碗碟,也折射出齐鲁地域文化特色和淄博瓷业的辉煌。

  放到滚滚历史长河中来观察和权衡,淄博窑有两个较为繁盛的时期,即宋金时期和近代。宋金时期,淄博窑在制瓷工艺技术上达到新的高度与成就,近代淄博陶瓷的标志是平民化、生活化道路,“飞入寻常百姓家”。大量窑、炉产品换来了丰富的物资,富庶了一方百姓,也为人类陶瓷事业做出了贡献。

  淄博古陶瓷虽然不够雍容华贵,但艺术价值毫不逊色,许多器物上的图案或写实,或抽象,呈现粗犷、美观、大方的特色,思想内涵丰富,大都反映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譬如青花大鱼盘,工匠的寥寥几笔,一气呵成,一条活灵活现的大鲤鱼跃然盘内,画面夸张而秀美。

  凤凰是中国古代吉祥物的象征。传说,天方国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高达十米的烈焰从山顶喷薄而出,焰瀑飞流直下,在水与火的交融中,凤在歌鸣,凰在,最后复而重生,演绎着一个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这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故事。

  这个流传千古的美丽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在肉体经受巨大的痛苦后,才可以获得重生,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懈追求、自我革命的执着精神。郭沫若在诗歌《凤凰涅槃》中“我们欢唱,我们翱翔/我们翱翔,我们欢唱”,热情洋溢的正是强烈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夷,东方之人也。”夷分为莱夷、东夷和淮夷。东夷支族众多,分布范围极广,西接中原,南到淮河流域,北到黄河下游,向东则越过大海,直到辽东,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地区。东夷族各部落主要以龙、蛇、凤、鸟、太阳为图腾,以鸟类居多,源于蚩尤,即东夷的首领。象征吉祥的凤凰更是受推崇。我们的东夷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称日本为东夷是唐以后的事。东夷族的后人向往居住在一个美丽而又幸福的地方,自然愿意把自己的家乡与凤凰联系起来。山东遍地是凤凰山、凤凰岭,许多城市还在打造“凤凰城”品牌。思想观念和产业、产品在悄悄凤凰涅槃。

  厉彦林,山东莒南人,当代作家。自幼热爱文学,公开发表作品40余载,已出版《灼热乡情》《享受春雨》《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赤脚走在田野上》《地气》《人间烟火》等。作品先后获齐鲁文学奖、冰心散文奖、长征文艺奖、《人民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长篇纪实文学《延安答卷》与《沂蒙壮歌》,被誉为讴歌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姊妹篇”。部分散文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教辅或作为中高考试题,《沂蒙壮歌》等被翻译成外文。

  轻轻翻开人类历史的壮阔画卷,大地、山峦、河流、海湾无不记录着前行的艰难与尊严。




cache
Processed in 0.008388 Second.